2023年年初时,光伏组件的价格是每瓦1块8毛,基本上挣不了什么钱,但是到了年底,光伏价格不但没上涨,反而直接砍了8成,有的企业为了订单,亏本做业绩。
阿特斯的CEO瞿晓铧受不了,公开抱怨说“中国的光伏行业现在已经处在‘史上最强内卷时期’。
根据《中国经营报》调研显示:2024年上半年,光伏市场将达到厮杀最激烈的时刻,大部分企业都将面临亏损。
明明卖的越多,亏的越多,但是中国光伏企业们压根不怕,反而在继续扩大产能,都想熬死其他人。
其实这是中国光伏企业独特的内卷导致的,在光伏历史上,中国经历了三次内卷,每一次内卷,就等于一次洗牌。
但是每一次洗牌,最受伤的反而不是中国企业,而是国外光伏巨头,他们一次次反扑,但是被中国一次次清洗,直到破产倒闭。
2004年,德国率先启动光伏补贴,顺便扶持国内的新能源企业,其他欧美国家看到德国这么做,也跟进补贴。
于是光伏补贴大战率先在欧洲爆发了,光伏突然间成为一个香饽饽,世界各大光伏企业都奔向欧洲,想要分上一杯羹。
他们引进欧美的光伏生产线,购买他们的原材料和光伏组件,然后组装一下再卖给欧洲,挣一点组装费用。
这个模式说好听点是三头在外的模式,说难听点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给欧美企业打工,大部分利润都被欧美企业挣走了。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直接引爆了世界,欧洲各国被迫削减了光伏补贴的资金,本来就依靠补贴的光伏产品一下子被打回原形,大量的光伏企业破产倒闭。
但是和欧美企业不同的是,中国企业为了活下去,想方设法缩减成本,大量的光伏企业开始
其中一家叫协鑫的企业找到了突破口,他们仔细研究了欧美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发现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于是花了几年时间研制出更先进的冷氢化工艺。
通过这个工艺生产,不仅打破欧美多晶硅的垄断,而且将它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了70%,对于国外来说,这是降维式的打击。
2010年,中国多晶硅料产量占到全球的40%,光伏产品更是占据欧洲5成份额,而美国更惨,他们的9成光伏产品都是从中国进来的。
欧美光伏企业就惨了,本来就被经融危机冲击,还被中国产品降维打击,彻底失去了市场,进一步加剧破产倒闭潮。
然后没两年,欧美就坐不住了,他们原本打的算盘是培养自家的光伏产业,割其他各国新能源转型的韭菜。
于是从2012年开始,欧美把所谓的“自由贸易”扔到了一边,接连发起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最高超过250%的巨额关税。
在这种巨额关税面前,中国光伏产品没有一点一点优势。仅仅一年时间,光伏的出口额就开始暴跌,对欧洲的出口额直接下跌了70%之多。
虽然国家也出手救市,但是光伏市场的大头还是在欧美,想要在不公平的环境下竞争,中国光伏产品得有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性能。
在当时,世界上主流的光伏面板技术路线是多晶硅面板,而多晶硅面板的发电效率其实是几种光伏路线中比较低的。
它的发电效率只有10%-16%左右,而单晶硅产品最高却能做到近18%左右。
可别小瞧这点差距,光伏电池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光电转换效率。同样功率的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效率越高,占地面积就越小,施工、管理成本也更低,最终算下来,两者之间的成本差异就非常大了。
在历史上,光伏效率每提升1%,就会引起整个行业的震动,更加不用说两者差距最高能够达到8%。
但是单晶硅制备的难度和成本更高,欧美发达国家在单晶硅上研究了几十年,也没能改变光伏市场格局,所幸就放弃了这条路线。
隆基的方法非常有创新:光伏面板上面铺的其实是一片片薄薄的硅片,它们都是从一整块的硅棒上切割下来的。
传统的生产方法是用砂浆线来切割,而隆基开创性地发明了用金刚线来切割硅棒的方法,它俩的区别就像一个用刀切硅片,而一个用细细的激光线切割一样,用后者切硅料,又准又快,可以明显降低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损耗,硅片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能够更好的降低60%以上。
这还没完,隆基又改进了单晶硅原料的生产方法,结果竟然再次下降了60%,这相当于一次原材料变革,成本直接下降了76%。
这次蜕变意义更大,它不是技术上的升级或者突破,而是颠覆,在产业链上彻底颠覆西方的多晶硅产业链,完成对旧有产业的洗牌。
欧美光伏企业本来就靠着政策庇护,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根本就经不起中国的冲击,中国企业就算顶着关税也可以吊打它们。
于是在中国光伏企业的席卷下,欧美光伏企业很快就顶不住了,德国博世、西门子等老牌巨头纷纷退出光伏产业;就连欧洲最大光伏企业:太阳能世界(Solarworld)等新兴的光伏巨头在中国内卷下,宣告破产。
2018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光伏新政,宣布将逐步降低直至彻底取消光伏发电补贴,正式掀起了第三次主动的内卷。
要知道在这之前,光伏发电成本一直很高,大部分都是靠国家补贴来和火电,水电竞争的,但是有补贴的地方,就有骗补。
中国光伏产品虽然席卷了全球,但依然出现了一批骗补贴,或者不思进取的企业,专门靠着翻新和生产技术落后的光伏产品来骗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倒逼光伏产业技术升级,让光伏产业能够真正地同火力发电等传统发电方式同场竞技。
中国光伏再次开始了技术攻坚,而这次他们瞄准了光伏产业最核心也是最难提升的技术——光伏的电池片结构。
光伏的电池片结构必然的联系到光电转换效率,我们上面也说过了,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电池最核心的性能指标,每一点提升,都能带来非常大的最终收益。
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核心,每一次的改动和变革都会牵扯到整个光伏产业链,因此显得十分困难。
最早期的光伏电池片结构格外的简单,跟普通的电池是一样的,只不过光伏电池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电流。
后来,科学家发现,在光伏电池片的背面镀上一层铝膜,可以大幅度提高电池片的发电效率,由此诞生了第一代实用性的光伏电池片——BSF光伏。
第一代光伏的理论发电效率能达到20%左右,并且因为制造工艺最简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了市场的主流。
本来呢,它的性能完全能满足日常使用了,各家厂商是没什么动力去开发新的技术的,但是为了适应新的政策,不被市场淘汰,各个厂家只能被迫内卷,谁跟不上节奏,那么它就将被淘汰出局。
第二代PERC电池的结构与BSF电池大同小异,主要是将电池片背面的铝膜替换成了氧化硅、氧化铝、氮化硅等新介质。
别小看这个变化,它的理论光电转换效率能大大的提升到了24.5%,第一代BSF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理论上限只有20%。
2019年,第二代PERC电池的市场占有率就历史性地超越了BSF电池,同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同比下降了13%,逐渐逼近火电发电成本,而且成本还在持续下降中
两年后,中国光伏实现了平价上网,即使不接受任何补贴,也看可以与传统化石能源同台竞技。
这一次内卷可以说是彻底消除了对光伏的质疑,中国光伏产业不再是一个只能依靠补贴生存的行业,真正具备了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能力。
当然最受伤依然是国外光伏企业,虽然他们一直给我们制造高额的关税,但是依然挡不住我们的光伏冲击。
2020年后,叠加了疫情、电动车、俄乌冲突和巴以战争后,发展清洁能源成为所有国家共识,光伏的市场再次暴涨,它的投资直接超过了石油。
他们在寻找任何一个可以弯道超车的机会,这次他们把希望押注在第三代光伏技术上,诸如TOPCon电池,HJT电池、IBC电池乃至还处在实验室阶段的钙钛矿电池等等,都成为国外光伏企业的救命稻草。
当然再次开启内卷,不过和之前的内卷不同,这一次的内卷不再是由政策、法规驱动的,而是中国光伏产业界内部的一次自我革新。
各个企业都在疯狂的降本增效,研发新的技术,投入的力量可以用是饱和式攻击来形容。
日本刚在实验室研发出转化效率高的钙钛矿电池,中国企业就拿出性能更强的版本。欧美光伏企业刚完成一笔融资,中国企业就加大了几倍的投入。
国内各大光伏巨头基本都推出了自家的下一代光伏电池片技术,整个市场呈现出一股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外人看来,这又是一次产能大战,内卷,厮杀,但是在中国光伏企业看来,这仅仅是又一次洗牌,最先被卷出局的,反倒是跟不上节奏的国外厂商。
比如挪威REC近期宣布关闭挪威的生产工厂;紧接着,韩华集团也宣布,将关闭位于韩国阴城郡的3.5 GW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工厂。
随着技术一直在升级,国内光伏发电的成本逐步降低,在2023年年末,中国光伏的发电成本已经低到了每度电2毛钱以下,这个成本已经低于传统火电的发电成本。
第一个,对我们国内格局来说,靠着低廉的光伏发电成本,大量诸如电解铝、化工等高耗能的产业开始向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
这不仅能推动西部大开战略,还大幅度的降低了我们的碳排放水平,进一步实现碳中和,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个,对于国际格局来说,发展新能源,减少碳排放慢慢的变成了了全世界的共识,如果我们的光伏产品成本低到能够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再高的关税都无法阻挡中国光伏产品席卷全世界的浪潮。
以中国现在占据光伏产业90%份额的局面,我们将成为新能源时代的能源生产国。
石油时代的能源生产国代表,就是美国和中东土豪们,他们借助石油牵制了了全球工业和经济的运转。
而光伏还不同于石油,是可以源源不断产出的,我们将成为媲美中东土豪们更豪的存在,这是真正利在千秋的变革。
这场洗牌还没结束,2024年,光伏内卷得将更严重,它可能将直接决定下一代光伏电池的技术路线,在这次内卷之后,毫无疑问中国光伏产业将再次走向新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