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e米乐m6电竞

首页 > 产品中心

mile米乐m6电竞:光伏“大逃杀”

发布时间:2023-08-26 11:58:07 来源:mile米乐m6下载链接 作者:m6米乐足球APP下载

  企业往往是顺境时膨胀,极度扩张资产负债表,逆境时收缩,却困于不够及时就死掉了。

  光伏行业亦如此,几度从技术进步减少相关成本,到产能过剩和政策转向,再到大量企业被淘汰,经历数次周期轮回,如今再次进入了“大逃杀”的倒计时。

  每隔几年,光伏都会遇上一个周期低谷。对此,业内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因此,除了个别企业家在展会上喊话警告之外,大部分人依然对这个行业抱有充足的信心,认为历经过数次周期洗礼的光伏行业,终将会大踏步地走向光明的未来。

  光明的未来想必没有人会否认,但对于此次周期底部的惨烈程度,很可能已被许多人所低估。很多观点认为,这场大逃杀是中小企业之间的搏杀,和那些已“功成名就”的大企业没有过大的关系;相反,大企业或将受益于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站在这些中小企业的“尸体”上进一步增长。

  不过,从现实的情况看,这种想法未免有一些一厢情愿。毕竟,没有大企业倒下的周期底部根本算不上底部;换句话说,没有一点一家公司在周期底部是“安全的”,大家都在此阶段里互相厮杀,而剩下的企业将共享光伏未来的发展机遇。

  也是因此,我们并不推荐在当下这个节点大举投资光伏板块,一种原因是潜在的产能过剩和政策风险,一方面是由于行业企业扎堆上市带来的资金分散。

  在资本市场中,光伏行业的定义范围是相对宽泛的,有人会把光伏电站资产占比较高的发电企业归为其中,也会把逆变器、EVA等光伏产业链的辅材企业放进去。

  本篇文章,我们不聊发电,不聊逆变器这些实际上和光伏逻辑相差甚远的企业,主要想讨论相对狭义的光伏行业。

  首先,硅料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最上游的环节,以工业硅为原材料,经过物理化学等一系列反应之后,提纯为太阳能级多晶硅。

  从技术工艺来看,主流的工艺是以改良西门子法产出的柱状多晶硅,以及硅烷法生产出的颗粒硅。

  两种工艺各有优缺点,柱状多晶硅的纯度更高、质量相对更好;颗粒硅的能耗更低,成本更少,但相对柱状多晶硅的杂质更多。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看,二者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行,短期内后者很难替代前者。

  从产能角度看,目前中国的硅料王者也是全球的硅料王者,产能排名第一的是协鑫科技(HK:03800),其次是通威股份(SH:600438),第三就是新特能源(HK:01799)。

  光伏产业链的第二个环节是硅片。硅片制造企业通过向上游收购多晶硅料,利用单晶硅生长炉或多晶硅铸锭炉生产出单晶硅棒或多晶硅锭,再进一步进行切割生产出单晶或多晶硅片。与硅料不同,多晶硅片基本已经处于被淘汰的边缘,目前市场中的绝对主流是单晶硅片,其相对多晶硅片的优点就是纯度更高,光电转换效率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硅片行业中,存在这两大主要的争议点。一个是182mm与210mm硅片之间的“尺寸之争”,由于两种尺寸的标准差异较大,导致其下游产业链出现巨大分野,彼此不兼容的情况较为突出。

  另一种争议则是P型和N型之间的技术路线区别。目前,由于P型硅片制造出的P型光伏电池已达到转换效率的理论顶峰,其市场地位正在被N型硅片所取代。可以说,未来的硅片行业中,N型硅片有很大的可能性复制单晶硅对多晶硅的替代,成为绝对主流。

  从产能角度看,目前硅片全球产能第一的是隆基绿能(SH:601012),第二是TCL中环(SZ:002129),第三是协鑫科技。

  第三个环节是电池片。光伏硅片历经制绒、扩散、刻蚀、镀膜、印刷、烧结等工艺环节之后,就制造出了光伏电池片。当前,由N型硅片制造的N型光伏电池正在成为市场之间的竞争的焦点,而N型光伏电池中又可大致分为HJT、TOPCon和IBC三类电池。

  从工艺难度上看,IBC>TOPCon>HJT;从光电转换效率看,IBC>TOPCon>HJT;从投资成本看,IBC>HJT>TOPCon。综合比较下来,由于TOPCon电池可以沿用传统的P型电池生产线,且转换效率和工艺难度相对适中,因此成为当下光伏电池的主流路线。但这种优势并不稳固,随时都可能会被替代。

  从产能角度看,目前电池片全球第一的是通威股份,第二是爱旭股份,第三是润阳股份。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组件,也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最热闹的环节。所谓的组件,就是将少数的单片光伏电池通过串联、并联的方式密封起来,封装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组件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和可靠性。

  在这个环节之后,光伏正式成为可供安装使用的终端产品,被发电企业、工商业企业和个人购入,经过安装就可以发电了。由于这个环节最接近客户,也因此被认为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最大的价值点,自然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

  从出货量角度看,目前光伏组件全球第一是隆基绿能,第二是晶科能源,第三是天合光能。

  总结一下就是,光伏产业链环节相对较短、彼此联系紧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非常成熟的技术,不存在某家企业对某个环节或技术的独霸现象,从投资到生产的周期相对较短。这也代表着,只要你足够有钱,就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上下游全产业链的一体化。

  正因为有着如此的特点,才造就了目前光伏行业的盛世景象,也导致在行业进入顶峰时,长期资金市场的估值接连下跌。

  新能源是确定度极高的题材,想必没有人会否认;光伏又是整个新能源赛道的主角,中国企业又是全球的领先者,想必也没有人会否认。但是,自从去年中旬以来,整个长期资金市场中的光伏股票都在经历巨大的震荡式下跌,与行业的火爆程度背道而驰。

  首当其冲的,是产能过剩。从光伏产业链的特点来看,赛道确定性高,技术相对成熟,加上有钱就能干,这三个要素共同作用,导致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面临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

  以硅料为例,预计2023全年,中国硅料产量将超过140万吨,全球产量合计超过155万吨,对应可满足超过600GW组件;相对而言,2023年全球的新增装机需求为351GW,过剩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

  光伏产业链上的别的环节也大致类似,2023年全年硅片产能将达到828GW,同比增长51.45%;电池片总产能将达到886GW,同比增长52.4%,其中N型电池片产能占比将快速扩张,占比将达到39%;组件环节产能可达853GW,同比增长39.3%,新增产能达240GW。

  目前,产能过剩已经影响到了产品端。自3月份开始,硅料价格步入下行通道,5月以来硅料价格加快下跌,目前已经跌穿了10万元/吨的重要关口。硅片方面,隆基、TCL中环也在近期接连下调硅片价格,月降幅达到了30%左右。

  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由于光伏产业链比较短,中上游价格的下降必然传导至产品端,从这个逻辑来讲,整个光伏产业链所有的环节的价格加速下降已经成势,很难迎来反转的机会。

  相信很多人也注意到了,最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国际太阳能光伏展期间,中国光伏企业的高管被带走“协助调查”,虽然目前德国官方没说究竟因为什么抓人、要调查什么样的事情,但从过往中欧之间的光伏产业关系来看,有很大概率是因为欧盟“双反”政策的后续余波。

  简单来说,早在2012年,欧美相继发起了狙击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简称“双反”。双反让中国的光伏企业吃尽苦头,直接引发大量的光伏企业沦落甚至破产,是2012年前后中国光伏行业周期低谷的直接原因。

  十年后,尽管欧洲花了很大力气限制中国光伏企业,但依然挡不住中国光伏崛起的趋势。2022年中国光伏企业总共出口了154.8 GW光伏组件,欧洲同期则累积从中国进口了86.6 GW的光伏组件,占全年中国组件出口的56%。可以说,欧洲对中国的光伏有着非常大的依赖。

  想要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产业链,但最直接的办法是像之前一样增加贸易壁垒。由于中国国内大概率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如果外部环境不佳,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提高贸易壁垒,那等待中国光伏企业的将会是严酷的内部竞争环境。

  外部环境挤压,内部过剩加剧,带来的结果就是“大逃杀”式的竞争。这种大逃杀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企业对一体化能力的追逐。

  这种竞争其实慢慢的开始了,只不过很少人会注意到。2022年下旬,硅料、电池片的王者——通威,正式公开宣布进入组件环节,他们的进入将会给目前的光伏组件市场之间的竞争带来非常大的变数。

  2022年全年,A股市场70家光伏上市公司中,通威股份凭借在此前的硅料价格上涨周期中,通威赚取了大量的现金——经营性现金流438.18亿元,介入组件环节之后进步飞快,直接杀入全球出货前十。虽说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挑战隆基、晶澳、晶科和天合这四家企业的地位,但隆基的介入,对其余六家位列组件前十的企业,都是巨大的威胁。

  有钱,就有一体化的机会,就能具备上下游协同带来的成本优势,未来市场之间的竞争的上限,是一体化的效率;下限就是一体化的成本。一体化最大的成本并不是技术,而是资金。

  因此,目前拟上市、待上市的光伏产业链企业有接近40家,所有人都想趁真正的大逃杀开始之前“上岸”,拿到上市后募集的资金,给自己未来增加安全感。企业密集上市,会分散目前相对有限的市场资金,给整个板块带来不小的冲击。

  周期轮回,是光伏行业的宿命。作为投资者,在期待AI板块结束后的资金回流到新能源时,一定要找准标的,一是先进产能占比较高、有着较大安全边际的企业,二是光伏行业的巨头,在此前的普跌中,有着不小的回弹潜力。

  与五年前、十年前因国内外政策诱发的行业周期低谷不同,如果周期底部真正来临,有特别大程度上因为赛道热度过高、产能扩张过快所致。

  因此,想要在这个赛道里找到好的标的不容易,若追求稳妥,最好等到周期底部的信号来临。